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成员单位共同启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编制工作。

科普应在培养科学精神上下功夫

        不久前发生的白银马拉松事故,让人扼腕叹息。这一悲剧的发生也与科普的缺失有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著名地质学家刘嘉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表痛心:“赛事组织者应该有基本的科学常识,以及应对特殊情况的知识储备。”=

        这反映了科普工作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上仍需发力。近年来,中国科普事业受重视,发展较快,但刘嘉麒认为,总体水平并不高。“还有很多领域需要加强科普,尤其是与人们生活生命密切相关的领域。而且,物质和精神层面都要考虑。除了传播知识,更要注重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培养和教育。”

        我国科普事业发展迅速

        2016年,在“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科普事业迅速发展。”刘嘉麒表示。

        刘嘉麒认为,中国科普发展体现在多方面。首先,国家对科普投入较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对科普都有投入,还出台了一些鼓励发展科普事业的举措。过去个人评奖、评职称时,科普贡献不算数,甚至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但现在有好的科普作品,可以得到国家的奖励。”刘嘉麒说。

        其次,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提高很快。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0.56%,比2015年的6.20%提高了4.36个百分点。

        再者,科普条件不断改善。刘嘉麒说,近年来,中国的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数量增加、发展较快。

         此外,科普人才队伍也有所扩大。据今年1月中国科协发布的数据,全国科普专、兼职人员数量已达到187万人。

        刘嘉麒还提到,科普作品的形式也日益多样化。“现在的科普作品不仅仅是指纸质书类,影视、动漫、短视频等新的科普作品载体不断涌现,这也是近几年科普事业显著进步的体现。”

        科普人才和内容供给还存在短板

     “但总的来看,中国的科普事业水平还不是令人十分满意。”刘嘉麒说。

        以公民具备科学素质为例,中国科协发布的《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国科协规划纲要》明确,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这一指标到2035年要超过20%,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很显然,我们距离这一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刘嘉麒说。

    “科研与科普相互促进,互为基础。”刘嘉麒说,“科研要靠精英,完成顶尖科技成果的只能是极少数科学家,这就要求我们国家形成塔形的人才结构,而形成理想的人才结构要有坚实的大众基础。”

        中国目前科普人才缺乏,对科研人员做科普的激励不够。对此,刘嘉麒说,在职科研人员的工作压力已经很大,硬性要求他们必须做科普有点强人所难,但可以鼓励一些重大项目工作人员在提交科研成果的同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交科技资源的科普化产品或报告。另一方面,可鼓励退休的科研人员投入科普工作,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激励。“这些人员有科学背景、有时间精力参与科普工作。”

        谈及科普的内容供给,刘嘉麒坦言,中国有水平、有特色的科普基地比较少,科技馆、博物馆要好好规划、突出特色。刘嘉麒还认为,中国精彩的科普作品很少。“我们这些搞科普的人经常翻译外国作品,能不能换换角色,创造自己的优秀科普作品让外国人来翻译?”

        刘嘉麒表示,科普不能只注重形式多样化,还要在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等方面下功夫。为此,要挖掘先进案例,总结科学教育的经验。他还强调,科普不能完全靠政府,也要发挥民间、社会、媒体等多方面力量的作用。

    “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科学氛围被社会广泛认同,迫切需要科普发挥作用,这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都非常重要。”刘嘉麒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