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公众科学素质 促进创新成果共享
在刚刚召开的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各国专家学者就如何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献计献策,共商大计。中国科普研究所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公民科学素质与科普能力高度正相关,这揭示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路径和方向。
中国科普研究所最新发布的《新媒体时代中国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显示,2006年至2016年,我国科普能力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主要源于国家科普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多、科普基础设施和科学教育环境的明显改善。报告同时指出,目前我国科普能力建设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有国内原创性科普资源依然短缺,科技工作者主动开展科普的观念和意识不强,科普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影响力有限,社会科普氛围不足,公众主动接受科普的意识不强,科普需求没有得到真正激发等。
基于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和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现状,未来国家科普能力建设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以增强公众科学素质、促进科学成果共享。
首先,坚定科普能力建设的文化取向,大力建设科学文化,为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培植厚实的文化土壤。科学传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扩散过程,除了具体的科学知识外,那些构成了科学文化的要素,诸如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更应该为公众所掌握和遵循。因此,要让科学文化从科学共同体内部走出来,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公众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基础。
其次,大力推进科普产业发展,使之与科普事业并举,打造科普能力建设的双翼。科普能力建设是一个投入产出过程,不仅需要国家的投入支持,也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使科普产业和科普事业并举,共同推动科普能力建设。一方面,需要积极推进科普服务供给体制的改革,实行公益科普与市场科普并举发展,形成双重服务供给体制。另一方面,需要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主体投资和发展科普产业,将科普视为一种文化服务,积极探索科普服务与文化产业活动的融合。
此外,还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新媒体科普渠道和平台,以信息化促进科普能力的提升。要推动传统科普资源的在线传播,打造科学权威的“科普中国”品牌,鼓励各类科研结构、社会主体或个人参与网络科普资源建设,并以新媒体技术推动科学传播方式的创新。改变传统以图文为表达元素的纸媒传播,发展视听传播。尤其要以动画动漫、纪实影像、科学访谈类电视广播节目等形式,将传统科普内容形象化、可视化和移动化,推动科普传播方式由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变。
科普需要关注民生,扎根基层,通过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切实为最广大民众服务。未来科普工作特别是政府主导的公益性科普服务,需要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面向社会公众的实际生活需求提供精准服务。可以探索建立科普服务成效的评价体系,使得科普受众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对其享受的科普服务质量进行反馈式评价,以进一步提升科普的精准性。
作者:郑念 王明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主办 京ICP备05038217号
技术支持:中科数创(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